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

[我到過聖母峰]


[我到過聖母峰]
最近我每次看電影的心境,都仿佛在回憶以前曾經去過的場景。
美國國家地理旅人雜誌 National Geography Travelers 常常票選「五十個真正的旅人此生必遊之地」之類的文章,或是「世界100個此生必遊之地」.....
事實上有些地方是知名的渡假勝地,有些地方則需要花費一筆錢和一番功夫才能到達。旅遊的精髓,應該就是到達吧!

今天看了電影「聖母峰」屬真人真事改編,驀地勾起我年少到過「聖母峰」的回憶。「聖母峰」電影敘述登山客ㄧ直把挑戰聖母峰攻頂的紀錄放在生命之前,冒著高山症、失溫的風險,與就算失去了回頭的時機、失去了與家人重逢的契機,也要到達聖母峰頂的那份驚人執著。
有人說,世界因不同的見解而有趣。
也有人說:能夠為此著迷,真是上天的禮讚。
夢想,有時候代價相當大。
我屬於看見冰雪就屬於即使再有趣也無法認同的人。
「聖母峰」真的太冷了。
25年前,我做了ㄧ趟印度、尼泊爾、喀什米爾之旅。
那還是個出國旅行,左鄰右舍都會出來相送相迎的時代。
領隊張先生是個戴眼鏡的斯文人,來自豐原,負責用15天帶我們繞印度、尼泊爾、喀什米爾ㄧ圈。
(當時喀什米爾還在戒嚴,晚間5點就用船把我們送回飯店不能外出,路邊都是真槍實彈的士兵....真是瘋了。)
(印度炎熱,路上都是黃土紛飛,瘦小黝黑的印度男女在充滿咖喱的空氣中凝望著你....)
(尼泊爾就是看看四眼天神廟、小活佛,去奇旺國家公園清晨賞鳥、波卡拉費娃湖遊船之類的輕鬆行程。)
這團的人特別喜歡尼泊爾,我倒是還好。
可能那年代大家因為受到三毛、齊豫的波西米亞風格影響,還有旅遊雜誌推波助瀾所致,年輕人都以到過尼泊爾漂流為傲。
講到這個話題,總是引發領隊張先生嘆氣不解,搖頭說:「你們這些年輕人為什麼總是幻想尼泊爾有多浪漫、多神秘?你們看看四周....。」他用手向街道畫了ㄧ條弧形。
說實在,滿街的泥濘,塗著天空色的窄門,屋簷破洞漏雨,小孩在泥巴翻滾....巷口還躺了ㄧ頭牛。.....的確是嚴峻坎坷的住所。
但是出來旅遊嘛!好壞都是經驗。
ㄧ月的尼泊爾很冷,接近飄雪的氣溫。
我們在奇旺國家公園.波卡拉.加德滿都分別住了ㄧ晚。因為觀光及登山是尼泊爾主要的外匯收入來源。所以四處都是來自歐美的登山客,領隊張先生帶我們乘坐了尼泊爾的巴士上山,要去划雪盆,跟著ㄧ大堆尼泊爾人擠破爛公車的經驗非常特殊。
公車上有個男人問我,你幾歲?我回答23歲。他非常不可思議瞪大眼睛,告訴我:他28歲。我相信彼此都很驚訝,因為,我以為他是個48歲的老男人。
雪山上風霜酷寒使人衰老,哪裡是我們潮溼溫熱的海島國家可以瞭解。
公車經過的沿途山區大部份地方都有村民,樹下就是襤褸不堪的房舍,幾根粗壯的樹枝,無法遮雨。山路非常明顥,風景怡人,有原野農村也有溪流峽谷,抬頭望就是長年積雪的雪山冰河:聖母峰Everest
尼泊爾有「眾神的住所」的美名,大概是因為海拔高、加上山群之間有「四眼天神廟」佛眼旗幟在飄揚,藍天白雲高山、獨特而神秘的宗教色彩所致。記得看過ㄧ篇「鳥都無法飛過的聖山」的文章是這麼形容的:喜馬拉雅山這世界屋脊對「蓑羽鶴」而言,是一道攸關性命的旅程。
(喜馬拉雅山橫亙亞洲2千多公里,海拔將近9千公尺,在西藏與尼泊爾人眼中,是「鳥都無法飛過的聖山」。對許多「蓑羽鶴」來說,第一次遷徙就可能是最後一次。許多體弱的蓑羽鶴經不起考驗,往往飛到一半就脫力下墜,當然再也沒有爬起來的機會,成為雪山上動物的養分。)
我們不是鳥,也不是打算攻頂的登山客。
電影中的直升機無法飛太高去救人,我們這些平凡觀光客也不是「蓑羽鶴」,而全世界能夠不靠登山,想親近8848公尺高的聖母峰的方式,大概只有從加德滿都,搭乘小飛機來一趟喜馬拉雅山高山飛行才辦得到。
這是個風景除了雪、還是雪的飛行。
飛行完畢,我只記得兩件事:第一件是冰天雪地、浩瀚無垠的山峰。第二件是我領了ㄧ張證書。上面是由飛機公司頒發的
證明文件:確定我親眼到過聖母峰。
比起征服聖母峰登山客的英雄壯舉,我的這張證書充其量只是個玩具吧。
...........popo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